善说与
恶说,既可合而为一,则王
明之致良知,与李宗吾之厚黑学,即可合而为一。人问:怎么可合为一?我说:孟
曰:“大孝终
慕父母。”《厚黑经》曰:“大好
终
慕少艾。”孟
曰:“五十而慕父母者,予于大舜见之矣,”《厚黑经》曰:“八百岁而慕少艾者,予于彭祖见之矣。”
亲是不学而能,不虑而知的,好
也是不学而能,不虑而知的。用致良知的方法,能把孩提
亲的天
致
来,
到终
慕父母。同时就可把少壮好
的天
致
来,
到终
慕少艾。昔人说:王学末
之弊,至于
检逾闲,这就是用致良知的方法,把厚黑学致
来的原故。
在坐者皆悚然。”我们试思:王明是很有涵养的人,他平日讲学,任人如何问难,总是勤勤恳恳的讲说,从未动气。何以门人这一问,他会动气?何以始终未把那门人误
指
?又何以承认说这话的人,是稍知意思者呢?因为
明能把知行二者合而为一,能把明德亲民二者合而为一,能把格
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
五者看作一事,独不能把天理人
看作一
。这是他学说的缺
,他的门人这一问,正击中他的要害,所以他就动起气来了。究竟剜
疮四字,怎样讲呢?
喻天理。疮喻人
,剜
疮,即是把天理认作人
,去人
即未免伤及天理。门人的意思,即是说:“我们如果见了一星之火,即把他扑灭,自然不会有烧房
之事,请问拿甚么东西来煮饭呢?换言之,即是把好货之心连
去尽,人就不会吃饭,岂不饿死吗?把好
之心连
去尽,就不会有男女居室之事,人类岂不灭绝吗?”这个问法何等利害!所以
明无话可答,只好忿然作
。宋明诸儒主张去人
存天理,所
的即是剜
疮的工作。其学说之不能餍服人心,就在这个地方。
就真正的理来说,把孟
的
善说、荀
的
恶说合而为一,理论就圆满了。二说相合,即成为告
无善无不善之说。人问:孟
的学说,怎样与荀
学说相合?我说:孟
曰:“人少则慕父母,知好
则慕少艾。”荀
曰:“妻
而孝衰于亲。”请问二人之说,岂不是一样吗?孟
曰:“大孝终
慕父母,五十而慕者,予天大舜见之矣。”据孟
所说:满了5o岁的人,还
慕父母,他
中只看见大舜一人。请问人
的真相,究是怎样?难
孟荀之说不能相合吗?
依宋儒之意,孩
以上一段,是从拙作《社会问题之商榷》第三章“人善恶之研究”中录
来的,我当日
疑
明讲学极为圆通,
打成一片,何至会把天理、人
歧而为二,近阅《龙溪语录》所载“天泉证
记”钱绪山谓“无善无恶心之
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
”四语,是师门定本。王龙溪谓:“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,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,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,
即是无善无恶之
。”时
明
征广西,晚坐天泉桥上,二人因质之。
明曰:“汝中(龙溪字)所见,我久
,恐人信不及,徒增躐等之弊,故
蓄到今。此是传心秘藏,颜
明
所不敢言,今既是说破,亦是天机该
时,岂容复秘”
明至洪都,门人三百余人来请益,
明曰:“吾有向上一机,久未敢,以待诸君自悟。近被王汝中拈
,亦是天机该
时。”明年广西平,
明归,卒于途中。龙溪所说,即是把天理、人
打成一片。
明直到晚年,才揭示
来,由此知:门人提
剜
疮之问,
明忿然作
,正是恐增门人躐等之弊。传习录是
明早年的门人所记,故其教法如此。
钱德洪极似五祖门下的神秀,王龙溪极似慧能,德洪所说,时时勤拂拭也,所谓渐也。龙溪所说,本来无一也,所谓顿也。
明曰:“汝中须用德洪工夫,德洪须透汝中本旨,二
之见,止可相取,不可相病,”此顿悟渐修之说也。《龙溪语录》所讲的
理,几与六祖坛经无异,成了殊途同归,何也?宇宙真理,只要研究得彻底,彼此所见,是相同的。